• 联系我们

  • 电话:13241188166
  • 座机:010-56216670
  • 扫一扫,添加微信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20余年仅批15款,水飞蓟保健食品审批现状深度分析,审批难在哪?

2025-09-09

  国内护肝保健食品市场正以15%年复合增长率加速扩容,2025年护肝类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41亿元,作为“护肝核心原料”的水飞蓟,却陷入了“需求旺、供给少”“原料强、终端弱”的双重困局。截至2025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4年间(2001-2025年)仅批准15款含水飞蓟的保健食品;即便中国占据全球90%水飞蓟提取物供应份额,在规模达16.5亿美元的全球水飞蓟保健食品终端市场中,仍处于“赚原料薄利、让品牌分羹”的被动地位。本文从获批现状、获批难点、市场状况几方面解析这一困境。
2001-2025年已批准含水飞蓟保健食品批文
  一、国内水飞蓟保健食品获批状况:总量稀缺与结构特征鲜明
  国内水飞蓟保健食品审批严格遵循“功能目录管理+科学验证”的刚性框架,15款获批产品呈现“量少、功能聚焦、剂型主流、含量悬殊”的鲜明特征,反映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属性。
  01、功能定位:聚焦核心护肝价值
  15款获批产品均以“辅助保护化学性肝损伤”为核心功能,仅4款通过复合配方叠加“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双功能。这种格局源于水飞蓟的天然属性与市场认知的高度统一:消费者对水飞蓟的认知已固化为“护肝原料”,电商搜索数据显示,“水飞蓟+护肝”的关联搜索占比超90%,“水飞蓟+免疫力”仅占5%,单一功能定位更易形成市场记忆点。
  02、剂型分布:贴合消费习惯与降本需求
  获批产品中,硬胶囊(7款)、片剂(7款)合计占比93.3%,颗粒剂仅1款,完全顺应行业主流趋势:82%的消费者优先选择“即开即服”的片剂、胶囊,其复购率比需冲泡的颗粒剂高25%,契合年轻群体快节奏生活方式;片剂、胶囊的生产工艺成熟,单粒生产成本比口服液低30%-40%,更易实现规模化生产,契合企业降本需求。
  03、成分标注:含量差距悬殊,标准体系待完善
  目前国内仅有3项水飞蓟及其提取物相关团体标准,缺乏统一的提取物质量控制规范,获批产品的功效成分标注呈现显著分化,10款以“水飞蓟宾”为标志性成分,2款分别以“水飞蓟素”、“水飞蓟总黄酮”为指标;3款未明确标注水飞蓟提取物的代表成分。水飞蓟宾含量从0.3g/100g到33g/100g相差110倍,差异主要源于生产工艺(超临界萃取产品纯度普遍高于传统溶剂法产品)。
  二、获批难的核心原因:原料属性叠加审批壁垒
  水飞蓟保健食品获批数量少,本质是“非目录原料”属性带来的双重审批压力、高成本门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飞蓟提取物作为"非目录原料",申报时需同步提交原料安全性资料(根据《保健食品及其原料安全性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需完成从急性毒性到亚慢性毒性的全系列试验),相当于进行"原料+产品"双重审批,审查强度显著高于目录内原料,试验周期更长、费用更高,导致企业研发意愿低落。
  另外,行业还面临“标准空白+工艺复杂+法规收紧”的叠加约束:目前水飞蓟提取物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其提取工艺涉及溶剂法、超临界萃取等多种技术,工艺控制难度大,活性成分含量、纯度等关键指标无统一规范,新修订的保健食品审批法规进一步强化对原料质量可控性、生产工艺规范性及溯源管理的要求,加剧了企业对审评环节“材料补正”的顾虑。
  多重壁垒下,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前期投入,应对审评不确定性,基本退出申报,最终导致水飞蓟保健食品市场“马太效应”凸显,获批产品持续稀缺。
  三、国内水飞蓟保健食品市场状况:需求爆发与供给滞后的错位
  2024年中国护肝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118.7亿元,其中水飞蓟相关产品占比超30%(约35.6亿元),但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产业价值释放。
  01、需求端:双重驱动下的市场扩容
  疾病需求刚性增长:国内NAFLD患病率达29.2%,远超全球平均水平。65%的城市消费者购买水飞蓟产品是为“预防肝病进展”。《2025小红书保健行业白皮书》显示,“肝脏养护”已成为保健需求新趋势,潜力巨大。
  消费行为升级拉动:18-35岁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占比超50%),熬夜、饮酒、高脂饮食等习惯催生“预防性护肝”需求。电商渠道成为核心阵地,水飞蓟保健食品线上销量连续三年增速超25%,抖音、小红书的“护肝科普”内容进一步拉动消费,带有“加班伴侣”“应酬救星”标签的产品转化率较传统产品高30%。
  02 供给端:四大短板制约竞争力
  产品含量落后:国内获批产品的水飞蓟宾含量多在1-3g/100g,单粒含量普遍低于30mg,而国际品牌高端产品(如Swisse70倍浓缩净肝片)水飞蓟宾纯度≥80%,单粒含量达350mg,技术差距明显。
  场景化产品缺失:年轻群体对“熬夜专用”“应酬便携装”的需求旺盛,2024年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带有"熬夜护肝""应酬解酒"标签的水飞蓟产品搜索量年增67%,但企业受制于审批周期,无法快速推出针对性产品。2024年此类需求缺口达12亿元。
  国际品牌主导高端:Swisse、GNC等国际品牌凭借高纯度提取物(水飞蓟宾≥80%)、纳米包埋等技术(吸收率提升26倍)和成熟营销网络,占据一线城市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终端售价是国产产品的2-3倍。
  产业链价值分配失衡:中国虽垄断全球90%的水飞蓟提取物供应,但出口以原料级产品为主(2024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2%),单价仅为国际品牌终端产品的1/5-1/10,核心利润被海外品牌商攫取。
  四、食药物质申报:水飞蓟产业扩容的长期破局点
  国家卫健委2025年8月答复人大建议案《点击查看》,明确“省级卫健部门可组织开展水飞蓟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安全性研究,按程序申请并提交相应材料”,为水飞蓟的应用边界扩容提供了政策窗口,是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变量。
  01、申报路径与核心条件
  水飞蓟纳入食药物质目录需经过“省级组织研究、提交安全性材料、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审查、按程序纳入”四步流程,核心是证明“长期食用安全性”与“传统食用习惯”。
  02、纳入后的市场扩容潜力
  若成功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不仅将显著降低企业的保健食品申报成本与周期,从而激发企业在配方、剂型上的创新活力,带动水飞蓟保健食品申报量大幅增长;更将突破“保健食品”的应用限制,全面拓展至功能性饮料、代餐、零食等普通食品领域,推动其市场空间从当前保健食品领域的35.6亿元扩大至300亿元以上。
  另外,《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建立了新功能申报通道,"有助于维持关节健康"已进入公示阶段,为水飞蓟产品功能延伸提供可能。若未来“有助于维持肝脏代谢健康”纳入目录,有望成为继化学性肝损伤保护后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需正视的是,无论是保健食品新功能申报,还是水飞蓟食药物质目录纳入,均需完成系统的安全性验证与科学证据积累,从申报到获批的周期仍需3-5年,且需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安全性验证,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市场格局。
  结语:水飞蓟保健食品当前的发展矛盾,本质是“全球原料优势、刚性市场需求”与“国内审批约束、产品创新滞后”之间的暂时错位。未来,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标准升级与技术创新落地,水飞蓟产业有望摆脱“原料出口依赖”,实现从“量少质弱”到“质优量足”、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场景”的转型,最终完成“原料大国”向“全球护肝健康产品强国”的跨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