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电话:13241188166
  • 座机:010-56216670
  • 扫一扫,添加微信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百亿鹿茸待扩容!吉林冲刺“入食”申报:能迈过“食药物质”坎吗?

2025-09-18

  近年来,我国鹿茸市场持续扩张,展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鹿茸行业市场规模达120亿元,其中保健食品占比35%。未来五年,鹿茸市场将以6.8%的复合年增长率攀升,到2030年整体规模有望突破280亿元。然而,当前鹿茸仅被纳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范畴,无法进入普通食品领域,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正面临着"药食同源"的政策限制,这道门槛能否跨越,将决定鹿茸产业能否在健康消费升级浪潮中实现更大突破。
一、鹿茸的营养价值及产业分布现状
 
  1.营养价值
  鹿茸分为梅花鹿和马鹿,是鹿科动物雄鹿未骨化幼角的统称,是唯一周期性再生器官,每年春末夏初,雄鹿角骨无痛脱落,60-90天内以每1-2cm速度重新长出鹿茸,这种高效的再生能力使其兼具科研价值与滋补属性。
  在营养成分上:鹿茸含有50%-60%的优质完全蛋白,包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比例接近人体需求,吸收率远高于植物蛋白。此外,鹿茸还含有磷脂、脂肪酸及钙、磷、锌、硒等20多种矿物质,其特有的鹿茸多肽成分已被证实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改善骨密度及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等功能,为其功能价值提供了科学支撑。
  2.产业分布格局
  我国鹿茸产业已形成"核心区主导、新兴区补充"的区域集聚格局。吉林省作为绝对核心,2024年鲜鹿茸产量达1139.8吨,占全国总量的70%;全国审定的9个梅花鹿品种(系)中,吉林占7个,两家国家级梅花鹿保种场均位于该省。其中长春市双阳区作为"中国梅花鹿之乡",鹿只总量达33.8万只,占全省40%、全国30%。
  在新兴产区方面: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凭借草原生态优势,成为马鹿茸生产的重要增长极,预计2025年内蒙古马鹿茸产能将突破420吨,占全国马鹿茸产量的35.2%,与吉林梅花鹿形成品种互补。
二、鹿茸保健食品的准入历史与审批现状
 
  鹿茸的产业边界,始终受限于政策审批框架。从2002年马鹿茸解禁到2014年梅花鹿茸合规,再到当前的审批结构性特征,每一步调整都深刻影响着产业走向。
  1.准入历史:递进式身份突破
  马鹿茸率先解禁(2002年):原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中,首次将马鹿茸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为鹿茸的保健食品应用提供了首个制度依据。但此时梅花鹿茸因受野生动物保护规定限制,仍处于"政策灰色地带",无法合规使用。
  梅花鹿其他副产品先入食(2012年):原国家卫计委针对吉林省卫生厅《关于明确部分养殖梅花鹿副产品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的请示》作出答复,明确“除鹿茸、鹿角、鹿胎、鹿骨外,养殖梅花鹿的其他副产品可作为普通食品管理”。这一政策首次为梅花鹿产业打开“部分解禁”窗口,既为地方产业探索提供了合规路径,也为后续核心原料(鹿茸等)的政策突破积累了实践经验。
  梅花鹿茸实现突破(2014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养殖梅花鹿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在符合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前提下,允许养殖梅花鹿的鹿茸、鹿胎、鹿骨作为保健食品原料"。这一政策使梅花鹿茸首次获得合法身份。至此,我国两大主流鹿茸品种均获得保健食品原料资格,为产业扩张奠定了制度基础。
  2.当前审批的结构性特征
  截至2025年9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显示,含鹿茸原料的保健食品共396个,但呈现出品种失衡、功能集中、剂型传统的显著特征:
  品种失衡:梅花鹿占比极低:396个产品中,马鹿茸产品占绝对主导,梅花鹿茸产品仅7个,与梅花鹿养殖规模占全国70%的产业地位严重不符。
  功能集中:局限传统滋补:功能声称高度聚焦"缓解体力疲劳"(265个,占66.9%)和"增强免疫力"(189个,占47.7%),双功能产品(80个,占20.2%)也以这两类组合为主;而抗氧化(4个)、改善睡眠(1个)等现代健康需求相关功能占比不足2%,功能开发滞后于市场需求。
  剂型传统:脱离年轻消费:硬胶囊(148个,占37.4%)、酒剂(132个,占33.3%)是主流剂型,合计占比超70%;片剂(41个)、口服液(43个)等剂型占比有限,与年轻群体偏好的"便捷化、零食化"趋势脱节,制约市场渗透。
三、市场现状:需求爆发与增长潜力
 
  当前鹿茸市场呈现"需求端结构性爆发"的特征。2024年,吉林省实现鹿业全产业链产值466亿元,计划2027年突破1000亿元。健康消费升级推动鹿茸需求从"传统滋补"向"全人群、多场景"延伸,传统品类持续增长。
  天猫国际数据显示:含鹿茸成分的增强免疫力类保健品年增速达21%,运动营养领域渗透率提升至8.7%;京东平台鹿茸养生酒类目年销售额增长34%,冻干鹿茸粉等便捷化产品增速更高达42%。年轻群体成为新主力,25-35岁消费者在鹿茸保健品领域的贡献率已达37%,推动代餐型鹿茸蛋白粉、即食鹿茸片等创新产品复购率升至43%。
  美团调研显示:72%的90后倾向用功能性零食替代传统保健品,小红书"养生零食"话题阅读量破8亿次,Z世代贡献65%热度——但这与鹿茸现有产品中硬胶囊、酒剂占70.7%的传统形态形成强烈反差,产品创新严重滞后。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鹿茸消费市场,国内产量难以满足需求,长期依赖进口补充。2020-2024年期间,其鹿茸进口量、净进口量和贸易逆差额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凸显了国产鹿茸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四、破局之路:鹿茸"药食同源"的挑战与机遇
 
  鹿茸要实现千亿产业目标,核心在于跨越"药食同源"的政策门槛。当前,监管层的审慎态度、申报的高门槛,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进、国家政策的试点创新,共同构成了破局的复杂图景。
  1.政策瓶颈:监管顾虑与高申报门槛
  鹿茸"药食同源"的推进,面临两大核心障碍:
  监管层的审慎态度: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213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指出:国家中医药局认为:"鹿茸等药性峻猛,作为食品存在安全性风险,且可能挤占医疗用药资源,需充分论证、有序推进。"这一表态直指传统中药材食品化的核心矛盾——安全性评估与资源分配平衡。

图源:农业农村部政府信息公开
  申报的高门槛:根据2021年《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食药物质需同时满足"传统食用历史""列入《中国药典》""通过安全性评价"三大条件,且需提供成分分析、毒理学试验等系统数据。对鹿茸而言,需同时证明"无毒历史"与"现代安全性",科研投入大、周期长。
  2.地方突破:吉林的系统性推进策略
  作为鹿茸主产区,吉林省正全力以赴推动鹿茸迈过药食同源这道坎,已形成"科研攻关+政策激励+制度支撑"的组合推进方案,为鹿茸药食同源突破积蓄力量。
  政策支持:近年来吉林省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梅花鹿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吉林区域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梅花鹿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鹿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图源:吉林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历史与科学双重论证:2023年8月,吉林省畜牧局赴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查阅史料证实梅花鹿茸角胎骨的传统食用记录及中药典籍"无毒"记载;与省卫健委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对接,明确差异化申报路径——梅花鹿茸、角按"食药物质"申报,鹿胎、骨按"新食品原料"申报,系统开展消费人群调查,营养成分分析报告、卫生学检验报告、毒理学评价报告等系列试验,为申报积累核心数据。
图源:吉林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科研与资金保障:2024年,投入茸角胎骨入食项目资金,由吉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12家单位,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专家等社会资源,集中技术、人才等优势,合力推动入食进程,目前正完善食用历史等佐证材料,力争2025年向国家卫健委正式申报;同时设立激励政策,对开展入食研究并成功的,每种产品给予200万元奖补。
  鹿茸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推动发布《梅花鹿茸分等质量》《马鹿茸分等质量》《鹿茸加工技术规程》和《鹿营养需要量》4项国家标准,系统规范了鹿茸从养殖到加工的全链条质量要求,既为安全性评估提供技术依据,也为监管层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3.政策机遇: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支撑
  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为鹿茸入食破局打开了制度窗口。
  (1)顶层设计:国家战略释放明确信号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将“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列为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扩大食药同源品种范围”的要求。纲要强调构建食药物质成分数据库、完善标准规范,通过“科学数据+传统经验”的双重论证逻辑,为地方特色品种纳入目录提供了顶层制度保障。这一战略部署与鹿茸产业的升级需求高度契合。
  (2)动态扩容机制:标准明确与流程规范
  国家卫健委对食药物质目录的动态扩容与标准细化,也正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制度环境。2023年,党参、灵芝、铁皮石斛等9种传统中药材通过试点论证被新增纳入食药物质目录,2024年又进一步将地黄、麦冬等4种物质纳入管理,形成"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渐进式改革节奏。这种审慎而灵活的政策逻辑,为鹿茸这类具有悠久食用传统但需强化安全论证的品种,提供了清晰的申报路径。
  (3)复方备案试点开启市场扩容新路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启动的复方保健食品备案试点,传递出监管思路的创新趋势,表明监管框架正从"从严审批"向"分类管理"转变。虽然鹿茸未直接列入首批试点原料名单,但鹿茸作为已获396个保健食品注册的原料,有望在试点经验成熟后通过更高效的备案通道实现市场扩容。
跨越门槛,迈向千亿产业
 
  鹿茸从禁止使用到有限放开,再到寻求全面突破的历程,反映了我国食药监管体系对传统资源现代化利用的认知深化。随着《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对"食药物质潜力挖掘"的部署推进,以及食药物质目录的动态扩容,鹿茸跨越"药食同源"门槛的政策窗口已逐步打开。
  食药物质管理正形成"历史依据为根、科学数据为据、分类管理为要"的成熟逻辑。鹿茸产业若能持续完善安全性数据积累、强化标准化生产,完全有望复制铁皮石斛的成功路径,突破"保健食品"的局限,实现从"百亿级"到"千亿级"的产业跃迁。而这一过程,也将为我国其他传统中药材的"药食同源"突破,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推动传统滋补产业在大健康时代焕发新活力。

相关推荐